質量管理體系 構建三個體系 優化作業質量
近年,長沙以課程改革為契機,以智慧教育推進為抓手,以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為依托,積極探索作業管理與設計,構建區域作業管理、統籌設計、監督落實制度體系,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,有效破解減負提質難題。
一、構建作業管理體系,強化機制保障
1.健全常規管理機制。制定《長沙市中小學教學常規(修訂版)》《長沙市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六項規定(試行)》《關于進一步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若干規定》《長沙市中小學作業管理“六要”“六不得”》系列減負文件,明確了作業管理具體要求。嚴格控制作業總量,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,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每天不超過1小時,確保學生在國家規定時間內完成。要求不布置機械重復、大量抄寫的作業,不布置與教學內容脫節的作業,不布置難度過大的作業,杜絕懲罰性作業。并建立健全教師作業批改制度,提倡教師面批和集體講評,使用指導性和激勵性評語批改作業,引導學生增強信心和自我改進。
2.建立統籌協調機制。構建以班主任或年級組長為總協調人的學科作業協商機制,協調各年級、班級學科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,根據教學進度合理確定作業內容、形式和數量,進行內部協調,提前審核,統籌發布,規范作業布置。部分學校設立“無作業日”,探索“零作業”制度。
3.建立學生反饋機制。發揮學生主人翁意識,設置班級作業協調委員,按日收集班級作業布置及完成情況,促進教師根據學生作業狀況及時調整,并切合不同的學生發展層次,設置分層作業,實行分層布置、分層講解,滿足學生個性需求。
4.建立教師試做機制。規定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作業,教師必須先做一遍,讓教師在試做過程中了解作業的難易程度、所需時間、容易出錯的地方和適宜的學生群體,杜絕隨意布置作業的行為,避免將各種練習冊、復習資料不加選擇地作為作業使用,確保作業難度與課程標準要求一致且數量適當,提高作業的針對性。
5.建立作業評估機制。各中小學校按時報送期末試卷和寒暑假作業清單,市教育局組織專家針對作業的總量、作業內容、作業是否具有活動性、實踐性、探究性以及作業、試卷的難度情況進行評估,督促學校落實素質教育要求,不趕進度不超難度。
二、優化作業設計體系,確保高效低負
1.加強作業研究。要求學校把作業研究作為校本教研的重要內容,重點研究作業的育人功能、質量控制和科學設計等問題,提升每位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,確保作業的設計、布置與評價做到“三符合、一滿足”,即符合課程標準,符合本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,符合學生認識規律iso9001體系認證機構,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。
2.優化作業內容。要求學校作業設計注重“四性”。一是科學性,堅持“零起點”教學,按照學生實際和學習內容布置作業,促進每位學生發展。二是選擇性,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歸類,探索“基礎+拓展、基礎+彈性、基礎+特色”等多種模式的分層作業。有的學校推行“作業豁免卡”,獎勵當日有突出表現的學生,激發學生積極向上。三是趣味性,作業題型設計盡量貼近生活實際,并利用平板等交互式智能助手,開發圖文并茂加動畫的互動式習題,使作業作答與作業支持輔導更能激發學生興趣。四是探究性,鼓勵教師布置跨學科的綜合作業,讓學生自主選擇設計或選擇作業,培養學生探究精神,激活學生創造思維。
3.創新作業形式。著眼學情,除布置一定量的家庭書面作業形式外,鼓勵學校精心設計觀察積累、口語表達、動手操作、收集整理、勞動服務、實驗探究、體育運動等靈活多樣、具有情趣的作業,部分區縣探索低年級游藝性作業,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。
4.智能設計作業。以網絡學習空間為紐帶構建智慧學堂,優化作業推送和批改。特別是利用智能助手,快速批改,及時反饋,讓學生體驗到更大的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。優化資源供給,整合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、湖南教育大平臺等公共教育資源平臺對接,并引進北京四中、北京101等公共教育資源,開發涵蓋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三各知識點的本土優質免費教育資源,服務學生周末及假期自主作業需求,減少學生課外培訓。借助智慧教學助手,實時采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,自動生成學生自適應作業題本和錯題本,避免重復練習,讓作業有的放矢、精準練習。
三、完善作業監控體系,綜合開展評價
1.推行年級教學捆綁評價。強化團隊協作,把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學成績或同一班級的所有學科成績打捆,不突出評價某一個教師或學科,進行整體評價,引導所有學科教師圍繞作業設計與布置進行協商,確保作業精選優質,且學科平衡、分配合理,破解學科教師“競相擠占作業”的問題。
2.推進教育質量綜合評價。充分發揮教育評價“體檢儀”和“指揮棒”功能,將“作業時間、作業有效程度、作業難易程度、作業量、作業來源、作業分層、作業批改”等作為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觀測點,大力宣傳已發現的“作業時間過長,對成績提升沒有顯著作用”“家庭作業時間過長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、課業質量降低”等研究成果,引導學校、家長不盲目“加碼”、不沉迷題海戰術。并通過作業監測及作業過程性評價,形成學生學習特征、能力水平等的精準“畫像”,服務支持個性化培養的分層教學、精準教學,不斷提高學習的針對性、有效性。
3.推進作業督查常態開展。落實區縣(市)教育局及學校作業監管主體責任,對作業總量大耗時長的班級、學科及時發出整改通知。在此基礎上,成立由市區兩級紀檢、督導、基教、民教為主體、教研人員及學校業務骨干為補充的減負督查團隊,通過聽取匯報、查閱資料、學生問卷訪談、家長電話調查等方式嚴查作業多等情況,通過一月一督查、一月一通報,助推作業管理關鍵環節落實到位。推進督促檢查全覆蓋,將督查延伸到民辦培訓機構課外培訓及課外作業的監管,確保校外培訓機構依照規定標準開展培訓教育活動。近兩年,全市關停無證培訓機構707家,整改違規辦學機構292家,教育發展生態不斷優化。